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企业融资难债券频频爆雷 央行、银保监会“雪中送炭”

原文发布时间: 2018-07-19 16:09    来源: 互联网    影响力评估指数:68.39   消息收藏夹   收藏 已收藏
相关股票:

最近一段时间,“爆雷”二字,成了市场的主题。

昨天(7月18日),又有一只债券“13博源MTN001”出现违约。据券商中国统计,今年已有28只债券违约,对应15家发行主体,等于2017年全年的债券违约量。

债券违约阴云下,发行方、投资人、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公司乃至律师事务所等,所有人的神经更紧绷。

就在这时,央行和银行保监会传来了两则大消息。

7月17日上午,中国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带队赴中国银行总行,主持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为发展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

7月18日,据《第一财经》和《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AA ”以下信用债,额外给予MLF资金鼓励。

央行的窗口指导和银保监会的座谈会,对于目前频频“爆雷”的债券市场有什么意义?

银行要给企业“雪中送炭”

根据券商中国统计,从28只出现违约债券的发行主体来看,15家发行主体中,有11家都是民营企业。

对于如何给发展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银保监会的座谈会指出:

一是深刻认识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意义。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在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和加快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是加快建立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要制定独立的信贷计划,优化统计核算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推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细化尽职免责办法,激发基层员工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前期制定的有关计划和工作方案。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逐步降低对抵押担保和外部评估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负担。

四是打通信息渠道。

五是积极帮扶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要分类施策,为发展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谋求双赢,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六是要正确理解、妥善把握监管政策意图,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做好风险处置工作。

七是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的普惠融资服务优惠政策。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北京农商行等银行的主要负责人。

再来看央妈的动作。

据《第一财经》和《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央行近日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对于贷款投放,要求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

对于信用债投资,AA 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 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注:MLF(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再回头看今年违约的28只债券。这些违约债券评级,并非都是所谓低等级——AA及或更低。从发行主体看,有7只违约债券发行时的发行主体评级在AA 以上;从债券本身评级看,发行时债券评级在AA 以上的违约债券有3只,甚至不乏AAA级债券亦现违约。

评级并不差的债券尚且如此,那些评级更低的债券,压力更大。

而且,不少企业也出现评级下调的问题。据券商中国统计,今年以来有62家企业遭遇共计108次主体评级下调,仅6月以来就共发生46次主体评级下调,涉及39家主体。而在6月以来的评级下调中,有10家企业被调整至了A级以下。

此外,债市流动性不断下降,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只债券推迟或者取消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昨天,永泰能源(600157)公告称,控股股东永泰集团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上述银行同意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向永泰集团及下属企业提供集团意向性授信额度。

7月5日,因未能及时向上海清算所支付付息兑付资金,永泰能源(600157)债券成为2018年下半年第一例违约的债券。这例债券违约,更是让30多家大银行被套,波及200亿债券,400亿贷款,21亿票据。

所有动作都指向一个问题

看出来了吧,银保监会和央行的动作,实际上都指向了同样的问题——企业融资难!

别忘了,就在几天前,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不断下降。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进一步下降至9.8%,跌破10%。

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位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一些民企、实体企业评级债银行原先并不怎么投,资管资金可以投非常好的AA 债券,或者主体AA 、债项AAA的信用债;自营资金基本不投AA 及以下。

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管部人士也表示,该行基本不投AA 及以下债券,AA 以上则投资较多。

有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央行要求增配低评级信用债,起因是由于近期债券风险事件较多,债券投资人涌向AAA等高评级债券,AAA债买不到,AA 卖不掉,低评级债券发行人压力较大。

华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李超表示,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行,表内信贷和债券需要都强才能稳住社融。

针对最新政策和消息,中信明明团队认为,

目前各项指标显示去杠杆已经卓有成效。金融系统空转的问题得到了不错的解决;房地产企业与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在敲打中得到了限制;从社融、M2、宏观杠杆率上来看,实体部门的杠杆也得到了遏制。

但是,各类风险却在暗流涌动,非标的大幅萎缩带来了目前融资平台融资困局,民营企业集中兑付与再融资压力,中小银行若有若现的风险,居民债务负担边际的陡生和社零消费的下滑。

所以,这正是近一个季度以来,货币层面为什么会略有宽松的内在原因。

同样,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也认为,央行的此番动作,直指一个目标——拯救信用。他指出,目前我们所处的背景,是银行信用行为的收缩,导致信用风险暴露。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恢复银行的信用投放,防止陷入金融正反馈。救企业,就是救银行自己。

不过,中信明明团队认为,货币层面的呵护,仍然是央行的单打独斗,但央行能动用的核心工具并不多,迫切需要其他政策配合入场。下半年,政策会沿着货币→监管→财政→信用路线回归,政策表述或将强调防风险、稳内需、扩信用等,弱化杠杆与监管等问题。

也恰恰是在最近几天,央行专家和财政部专家就“财政政策到底积极不积极”展开了隔空辩论。难道,仅仅是巧合?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