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生财有道”!上市公司募资买理财

原文发布时间: 2017-01-22 19:41    来源: 云财经    影响力评估指数:20.71   消息收藏夹   收藏 已收藏

据云财经记者统计,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累计认购3个月期以上金额达5631亿元,有些上市公司一边定增募资、一边买理财。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收紧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政策,防止上市公司浪费宝贵资源。

大手笔买理财,生财有道!

继2015年A股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后,2016年的上市公司则把投资股票的热情转移到了更加保本的理财项目上来。

据云财经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发布了27938条理财公告,其中14267条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而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多数自于募集资金。其中,大多为超募资金和闲置募集资金。

统计发现,2016年共有98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90天以上理财产品,占A股市场全部股票数量近1/3。其中购买3个月以上理财产品金额5631亿元,半年期以上理财产品金额2316亿元,而一年期以上理财产品金额也高达632亿元。

当然上市公司方面也不乏自有资金买理财的“土豪”,宝钢股份(600019)全年购买3个月以上理财产品金额高达251亿居首,中国中车(601766)温氏股份(300498)中国长城(000066)也购买了巨额理财产品。

理财热背后,资金多是闲置募集资金

据了解,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主要由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组成,闲置募集资金又包括闲置的计划性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由于超募资金属于计划外资金,因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类闲置资金是闲置自有资金,是指公司存放于一般账户或以现金形式持有的闲置资金。

对于“热衷”理财的原因,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合理利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为投资者谋取更多的投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多数自于募集资金。其中,大多为超募资金和闲置募集资金。有部分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对实体产业的投资。以东方明珠(600637)为例,2016年全年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累计金额高达83.8亿元。

云财经认为,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如果上市公司过度热衷于理财,使大笔募集资金处于体外循环的状态,有脱实向虚的风险,也不符合投资者投资的初衷。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为了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大笔募集资金流向理财市场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理财风或起于再融资膨胀

上市公司大规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大背景是再融资规模的急剧膨胀。

云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定增市场募集总金额达到1.58万亿元,较2015年的1.37万亿元增长15.33%,连续3年融资额突破万亿元的定增市场既充满机会,接近当年IPO总募集金额的10倍。

进入2017年之后,上市公司对于再融资的热情不但没有消减的迹象,反而更加高涨。云财经数据统计显示,本月11个交易日中,公布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告的上市公司达28家,意向募资总额高达1800亿元,这一金额超过了2016年全年在A股IPO的总募资额1634亿元。

再融资急剧膨胀的同时,上市公司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却不高,导致大量募集资金闲置。

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很多行业这几年不景气,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导致募投项目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上市公司在规划募投项目的时候也不谨慎,甚至为了圈钱随意编造募投项目,一开始就没想把募集资金投入到募投项目中去。同时,再融资门槛不高,即使上市公司业绩平平甚至业绩很差,只要有人愿意参与,也能进行定增。这也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过于轻松,对于资金运用的考虑不够慎重、周全。

证监会发声:再融资收紧是大势所趋。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

2016年去年市场一度有‘定增要取消’的传闻。从监管部门的最新表态看,再融资收紧是大势所趋。

证监会表示,2016年以来,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严格审核并严格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多家上市公司知难而退,撤回再融资申请,调减再融资金额。下一步还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

现行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逾十年,有必要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予以优化调整。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点击评论